欢迎来到射箭吧! 请 [登录] | [注册] | 购物车 0
射箭专利-黄心病

 

    射箭运动是技术与心理的完美结合,你光有力气和技术,没有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法打出好成绩。不管你是复合弓还是反曲弓,只要是射击射箭运动就可能得上黄心病。黄心病非常的可怕,得上了很难治愈,所以还请预防为主。
 
射箭没有捷径,没有谁是射箭天才,都需要一箭一箭的认真练习和仔细琢磨。天道酬勤水到渠成这话在射箭运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你不练成绩就不行,你练的少了成绩就下滑。但是一味的追求练习量而不注意质,黄心病可能就离你不远了。看到这里的弓友们,请谨记:认真对待每一支箭,开弓是有回头箭的,瞄不好就收回来。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为了休闲娱乐而选择射箭,但是使用不恰当的射箭方法,不但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反而会起反作用——这就是黄心病。最近看了些黄心病的帖子,在群里也有朋友告知自己得了黄心病,想必天下弓友一定有不少患黄心病的。所以把自己的理解贴出来希望各位弓友讨论如果预和治疗黄心病;
 
 什么是黄心病?
 
“黄心病”是很多射箭运动员都会得的病,也是一种极难治愈的病。由于射箭运动员常年瞄准箭靶中央的黄心,致使运动员对此产生视觉疲劳,在潜意识里拒绝它,进而使动作变形,手臂摇晃,导致射出的箭偏离靶心。很多优秀的射箭运动员因为得了这种病而不得不放弃。  关于黄心病的克制,目前看来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撒放时注意力集中点。
 
黄心病
 相关报道
张娟娟:是箭选择了我 为箭而生克服“黄心病”
 是箭选择了我 张娟娟
  “不是我选的射箭,是射箭选择了我”,青岛姑娘张娟娟练习射箭是半路出家,从小就喜欢运动的她练习过不少项目,但直到14岁才和弓箭结缘。
 
  “娟娟的骨架像个男孩子,从小就棒实。小学5年级就长到1米64了,被体校教练选了去掷铁饼,期间也练习过铅球和标枪。时间不长,又改成了射击。反正,开始的时候就是没有想过会去射箭。”张娟娟的母亲孙荣珍说。
 
  但就是在张娟娟14岁的时候,箭找到了她。“有天去食堂打饭,路过体校办公室,遇到一个教练,他问我愿不愿意练射箭。射箭是啥呀?那时我根本不知道射箭是怎么回事。”张娟娟说,“不过,练就练吧!”就这样,青岛市射箭队教练曲月风把这个小姑娘带到了青岛。
 
  从拉“皮带”开始
 
  虽然被箭选择了,但张娟娟练习射箭很久之后,还都没有机会拿起箭和弓。
 
  回忆当初,张娟娟记忆犹新。“第一天练射箭,我压根连弓的影子都没看到,一整天做的就是摆射箭的姿势。第二天,仍然没有弓,教练给我们的是一根皮带,练力量。后来一根皮带换成两根,再过些天变成了三根。每天我们就是那么分腿一站,摆姿势。”张娟娟说,“那个时候,特别想真地去拉一下弓。当时有的队员不爱练,教练就拿了张弓,给那些听话的队员试试。一张弓要1万多元,在队里可是很珍贵的。后来,我也得到机会去拉弓了,结果没拉开”。
 
  弓没拉开,张娟娟又开始了每天的基本功训练。一天拉皮带300多次,拉开了还得停住,刚开始还行,次数多了,胳膊直抖,实在撑不住了想往回缩,就会听到教练“拉回去”的吼声。“那个时候,很苦,也曾经灰心过,但父母就跟我说,咱农家娃连这点苦都吃不消还能干啥”。
 
  黄心病找上门
 
  虽然被箭选择,但张娟娟在练习射箭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从青岛队到山东省队不久,张娟娟就犯了射箭运动员独有的“黄心病”。
 
  “黄心病”也是一种极难治愈的病。由于射箭运动员常年瞄准箭靶中央的黄心,致使运动员产生视觉疲劳,在潜意识里拒绝它,进而使动作变形,导致射出的箭偏离靶心。很多优秀的射箭运动员因为得了这种病而不得不放弃。
 
  “那时娟娟有一段时间总是射不中靶心,她自己也非常沮丧,打电话回家说自己累了,不想练了。”孙荣珍说。
 
  在教练和父母的帮助下,张娟娟渐渐打消了不练的念头,并开始在教练的指导下努力克服 “黄心病”。
 
  事实上,治愈病情的过程也就是挑战自己的过程。因为射不中靶心,张娟娟在1997年和1998年的两年之内没有参加任何比赛,当队友出去参赛时,娟娟只能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训练场上重复着瞄准动作。每天都是单调的搭箭、拉弓、瞄准、发射,那种苦涩的感觉非常人能够忍受。
 
  为箭而生
 
  克服了种种困难,为的就是继续射箭,张娟娟是个为箭而生的女子。
 
  平时的张娟娟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天从早晨8点开始训练,一练就是一天。事实上和其他女孩一样,张娟娟也十分爱美,不过因为训练很多,所以她很少出门逛街,穿的基本都是运动装。
 
  “有次她自己收拾屋子发现一双皮鞋,全新的,是2002年买的,还一次都没有穿过。”孙荣珍说。
  张娟娟就是这样一个把射箭当作生命的女孩,因为这是她一生的梦想和情结(本文来自新浪新闻)
 
 
张娟娟两年熬过“黄心病” 一朝成名家乡皆知
 
新华社电 在14日下午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射箭女子个人决赛中,中国队的张娟娟战胜韩国选手朴成贤获得金牌,这是中国射箭在奥运历史上拿到的首枚金牌。
这场决赛在小雨中进行。张娟娟此前相继战胜韩国队的朱贤贞和尹玉姬闯入决赛,在决赛中,她以110∶109击败卫冕的另一名韩国选手朴成贤。
 
此前中国队自1984年参加奥运会射箭比赛以来已获得过5枚银牌,但从未摘金。
 
神箭手是如何练成的
 
张娟娟赢了!张娟娟的家乡--- 青岛莱西市河头店镇抬头村也沸腾了!
 
“娟娟,我们为你感到骄傲!”一直在电视机旁注视着娟娟比赛的母亲孙荣珍激动不已。随着娟娟比赛的进行,她一直比较紧张,尤其是决赛的最后时刻。“随着最后一箭射出,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孙荣珍告诉记者,女儿从来就没有怕过韩国人,“娟娟每次打韩国队都特别来劲,只要是和韩国队较量,就是打不过也得让她们吓出一身冷汗。”
 
从小喜欢运动像男孩
 
据孙荣珍介绍,张娟娟从小就喜欢运动,像个男孩子。“上小学五年级时,她已经长到了1米64,那个时候被莱西体校录取,教练选她去掷铁饼。”孙荣珍说。
 
练铁饼时间不长,教练又说:“你去练个轻松的吧。”当时张娟娟就稀里糊涂地练了射击,不久才改成射箭,那年她14岁。
 
基本功用皮条练习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张娟娟与射箭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射箭选择了她。初期练习射箭,张娟娟连弓的影子都看不到,每天都是用一根皮条在练力量。每天数百次地拉着皮条,时间长了谁都会烦,慢慢的,和张娟娟同去的一些小伙伴选择了退缩,但是张娟娟却坚持没有放弃。
 
两年熬过“黄心病”
 
1996年,张娟娟刚进山东省队,进省队半年,张娟娟在参加全国射箭锦标赛的时候成绩一塌糊涂,教练怀疑张娟娟得了黄心病。
 
“黄心病”是很多射箭运动员都会得的病,也是一种极难治愈的病。由于射箭运动员常年瞄准箭靶中央的黄心,致使运动员对此产生视觉疲劳,在潜意识里拒绝它,进而使动作变形,导致射出的箭偏离靶心。
 
“那个时候娟娟自己也非常沮丧,打电话回家说自己累了,不想练了。”张娟娟的母亲孙荣珍告诉记者,“我当时就劝她,我说你不练怎么办,难道回家跟你爸爸种地啊?咱们农村的孩子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吗?”听了母亲的话之后,张娟娟打消了不练的念头,继续在教练的指导下努力克服“黄心病”。
因为射不中靶心,张娟娟在1997和1998年两年之内都没有参加比赛。好在张娟娟在青岛省队王国章的耐心指导下,硬是挺了过来,为改掉这“黄心病”竟下了两年多的苦功。相关文章和帖子
射箭黄心病
 
读书笔记:"黄心病"的成因、预防与干预(强推阅读)
 
最近一直在看Anthony Camera写的《Shooting The Stickbow》和Jay Kidwell写的《Instinctive Archery Insights》。由于近期正在痛苦与“黄心病”(Target Panic)做斗争中,现把两本书里关于TP的内容做个摘要翻译,供大家参考。
 
“黄心病”的表现(编者:怀疑自己得黄心病的弓友可以拿自己的情况和下面几项核实一下)
 
1、短拉:一瞄到靶心,但拉弓手未能达到靠位就撒放。
 
2、靠位即放:拉弓手一接触靠位就撒放,但瞄准和两肩、两手的直线调整还未稳定建立。
 
3、瞄到即放:拉弓手已稳定靠位,刚瞄到靶心,但两肩、两手的直线调整还未稳定建立,肌肉和心理尚未调整到撒放状态之前就撒放。
 
4、内合:在撒放之前或过程中,过早失去背部张力,导致箭在撒放之前或过程中向前“爬”,拉距变短。
 
5、无法撒放:无法让手指足够放松,以获得干净的撒放。俗称“送撒”。
 
6、无法瞄准:拉弓手稳定靠位,两肩、两手的直线调整也已稳定建立,明知瞄准偏了,但持弓手就像有自主意识一样无法移动。
 
“黄心病”的心理学解释
 
根据Jay Kidwell的阐述,“黄心病”的心理学解释其实就是“条件反射”。由于Jay Kidwell本身是个心理学博士,他的书中用很大的篇幅解释了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并从专业的角度解释了“条件反射”和“黄心病”的关系。
 
简单的说:射箭的过程中,两个重要的节点就是靠位和瞄准。大部分人在撒放前会检查一下靠位或则瞄准,然后开始撒放。时间一长,在靠位(或瞄准)与撒放之间就形成了神经性的条件反射,一达到靠位或者瞄到靶心,尽管你的“主观意识”觉得还有这样、那样的动作不到位,不应该撒放,但“潜意识”已经启动了撒放程序。就像狗听到铃声就流口水一样,你的肌肉已经开始进入撒放状态,而你的“主观意识”痛苦地发觉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主观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战斗,这就是“黄心病”痛苦的根源。
 
根据个人撒放前关注点的不同,“黄心病”的表现也会不同。把注意力集中在前手“瞄准”动作上的人会在“瞄到靶心”和“撒放”之间建立条件反射,表现为“短拉”、“瞄到即放”、“内合”;把注意力集中在检查后手“靠位”等动作上的人会在“靠位”和“撒放”之间建立条件反射,表现为“靠位即放”、“无法撒放”和“无法瞄准”。
 
更有甚者,由于大部人在训练的不同时期会重点关注某一方面动作的改进,你的“黄心病”具体表现还会变化。我自己就曾经历过“瞄到即放”、“靠位即放”和“无法瞄准”三种。这也是“黄心病”的成因一直扑朔迷离的原因之一。
 
“黄心病”的诱因
 
“黄心病”的诱因主要是两个:
 
1、大量的不正确练习:条件反射是靠大量的、不断重复的刺激与反应建立起来的。射箭里面最直接诱发“黄心病”的不正确练习方式就是:开弓就射。从拿起弓到训练结束全部是瞄靶实射,中间没有任何辅助训练;并且开弓一定就放箭,哪怕动作不到位也是强行调整后撒放,这样将会很快建立起撒放相关的条件反射。
 
2、焦虑的心情:由于受到关注而想极力表现,或者由于制定了过高的目标而不能达到都会产生焦虑。越是对自身期望高的人在实射表现不好的情况下焦虑情绪会越强。而焦虑会从两方面间接加快“黄心病”的形成:第一,总想着下一箭、下一组就会更好,不知不觉导致练习量的增加,加快条件反射的形成;第二,越是希望快速提高,越是关注某个细节的控制,例如靠位、瞄准、撒放,从而强化条件反射的形成。
 
“黄心病”的预防
 
对于任何认真对待射箭的人,长年累月的重复性训练中,条件反射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最好的“黄心病”预防方式不是试图阻止或延缓条件反射的形成,而是想办法培养一个良性的、你“主观意识”可以控制的条件反射。
 
作者提出了两种方法:
 
第一,“投影靶心法”:在开弓、靠位、稳定后,脑子里快速的想象出一个直径5CM左右的红色圆心,并把它投影在你想射中的位置上,然后瞄准这个想象中的红圆心,撒放!坚持每一箭都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由于红圆心只存在于你的想象中,你“主观意识”没有去想象,“已经瞄准红圆心”这个“刺激”就不存在,“撒放”这个“条件反射”就不会出现。因此,这将是一个受你“主观意识”控制的“条件反射”。其次,在狩猎或3D射击等没有“靶环”的情况下,这种“投影靶心”瞄准方式能避免你在盯着一片毛茸茸的毛皮或一块没有颜色区别的平板的时候迷失自己的瞄准目标。
 
刚开始时,要在脑海里成功想象出这样一个红圆心并把它投影到目标上去会是相当困难的。这里有个诀窍:找一个5CM左右的大钮扣或者一块塑料板,放在你的口袋里。一有空就拿出来盯着它看,研究它的颜色、大小、厚度、纹理等等。你观察得越仔细,时间越长,对它越熟悉,将来你越容易在脑海中将它再现出来。所以,从现在开始找块圆板子,开始练习吧……
 
第二,“模拟想象法”:依然是利用你的想象力。在开弓、靠位、瞄准、稳定后,脑子里快速的想象你的箭飞出去、划出一个完美的轨迹、射中靶心!撒放!坚持每一箭都这样做,你新的条件反射就会是“想象中箭击中靶心”—“撒放”。不断练习,强化它!
 
如果你还没有染上“黄心病”,很好,请从现在开始就把上述两种方法融合到你的训练中去,“黄心病”将永远都不可能找上你。如果你正在与“黄心病”作斗争,那么,赶紧尝试用上述方法建立一个你“主观意识”可以控制的,良性的条件反射。如果你发现“黄心病”的表现甚至存在于你的想象动作中,那么在正式使用这两种方法之前,你首先需要一些特别的干预训练来减轻“黄心病”的症状。下面我们介绍“黄心病”的干预训练。
 
“黄心病”的干预训练
 
“黄心病”的心理学成因是直到近年才开始有系统研究的。然而在此之前,很多优秀的射手凭着自己的摸索和经验也总结出了一些干预“黄心病”的有效训练手段。正如我们不需要知道自己的感冒是那种病毒引起的,只要知道吃感冒药可以治好,我们就会去买药、吃药,对“黄心病”的干预也不需要你成为一个心理学专家,只要你掌握干预的有效训练手段即可。当然,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那么我们的干预手段会更准确、更有效。
 
正因为“黄心病”的心理学成因是“条件反射”,那么干预的有效手段就是打破这种“条件反射”,让我们的“潜意识”知道:靠位(或瞄准)与撒放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作者给出了一个四阶段的干预训练方法:
 
器材准备:
 
准备一把20磅以下的单体材料练习弓箭,越便宜越好,能够空拉、空放更好。如果实在没有,拿根竹子弄弯了拴根绳自制一把弓箭也行。
 
第一阶段:“空拉”练习
 
不要搭箭,但是按正常的流程站立、开弓、靠位、瞄准,然后将瞄点移开;再重新移回瞄准靶心;你可以从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上反复瞄准、移开;再瞄准、再移开,直到肌肉疲劳拉不动弓为止。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满弓状态,不撒放。
 
这一阶段的练习中,你其实在告诉你的“潜意识”:达到靠位(或瞄准靶心)与撒放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每次实射之前、中间和结束后都应这样练习几组,直到有一天你觉得“条件反射”已经被打破。
 
第二阶段:“空拉”“定瞄”练习
 
随机给自己选一个1~6之间的数字,例如:4,然后开始“空拉”练习。与第一阶段“空拉”练习不同的是:在第4次瞄准靶心后,你需要稳定2~3秒,然后再移开;重新再给自己选择一个数字,继续“空拉”,在选定的数字上“定瞄”,如此反复进行。
 
在这一阶段,你在告诉你的“潜意识”:反复瞄准是被允许的,而且瞄准稳定了也不意味着就要撒放。如果有一天你自觉能充分控制住自己开弓后的撒放冲动了,恭喜你,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
 
第三阶段:“口令射击”练习
 
这个阶段你需要一位同伴来帮助练习。按正常的流程站立、搭箭、开弓、靠位、瞄准、稳定,然后听你同伴的口令,说“放”你就撒放、收势;如果说“停”,你应该缓慢松弦回复起始状态。如此反复。
 
这一阶段是对前两阶段训练成果的检验。如果还是有什么地方不对,那么返回到第一、第二阶段的训练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黄心病”本身是长期重复练习中形成的,想要克服它也决不是一个晚上可以达成的。为了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作者建议以2~3天为一个周期进行第一至第三阶段的干预训练,期间不要去碰自己平常惯用的弓。
 
如果按上述方法干预训练2~3个月后还是不能控制“黄心病”,那就只有最后一个办法:用“响片”。传统弓的响片与竞技反曲的是不一样的。
 
第四阶段:快乐的射击
 
没什么好说的了,重新拿起你平常惯用的弓,愉快的去体会射箭的乐趣吧。
 
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黄心病”又找上了你。没关系,你的脑子会记住你曾经学过的东西。就像很长时间不骑自行车,稍微适应一下你又会骑得很好。任何时候你觉得不对劲了,停下来“空拉”、“定瞄”两下,你的状态很快会回来。
 
 
    话说回来,上述的三阶段干预训练只是能够帮助你控制“黄心病”。如果想根除它,那么就必须使用“投影靶心”和“模拟想象”两种方法。从现在开始,如果你每一箭的实射都在利用你的想象力强化新的“条件反射”,你很可能从此远离“黄心病”了。(本文作者:johnwolf)
 
以上这些大多是摘抄复制,自我总结和理解
黄心病:练武功走火入魔。武侠电影经常会有秘籍、心法口诀。你会射箭就是有了武功招式,但是你的心法口诀搞错了就会走火入魔了。
预防:不急不躁,心如止水的认真对待每一支箭。瞄稳了再放,不管射到哪把成绩放下射出真我。
治疗:注意力转移,找到自信,长期坚持。
康复:把预防反复的做。
 

用户评论

匿名用户: 给出 评分 ( 2015-06-16 20:31:44 )
我是复合弓爱好者,文章说的太好了。黄心病困扰我很久了,这回找到方法和目标了,谢谢射箭吧!
总计 1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安全联盟